生活不能自理老人,45%为丧偶老人
生活不能自理老人,45%为丧偶老人
影响退休规划的因素:
家庭结构:可以靠谁?
预期寿命:需要花多少钱?尽量向长去规划
退休年龄:现在男60,女干55,女工50,延长到65岁
其它因素:使用的工具(组合式)、投资收益率、通胀、现有养老资产
养老规划五步曲:
一、量化养老需求
二、现有账务资金整理
三、养老金缺口计算
四、制定并调整方案
五、选择适当的金融工具:收益性、风险性、流动性,综合考虑、不同配置
投资收益率与通胀的相互抵消(收益率与通胀率相同)
工具对比:
公募基金:种类丰富、长期收益可观,风险大
长期债券:收益适中,近年来信用风险多(地产和国企债)
银行理财:收益一般、期限短,新规要求不能保本
年金保险:收益适中、安全性高,可保本,可锁定长期收益
养老规划客群画像:30-50岁之间(30到40最佳),中产,风险偏好较低,有一定投资经验
对自己或父母未来状况的担心
退休后有稳定收入用于养老
事业上升,养老规划周期长,短期不见效
收益稳定,安全性好
观念的引导:还不老,资产配置偏理财产品
如:当前——经营风险、税务风险、债务风险
及早规划原则;
弹性化原则;
收益化原则;
谨慎性原则
老龄化社会的标志:60岁以上比例10%,或65岁以上比例7%。深度老齡化为65以上14%
我国:七普60以上为18.7%,65以上为13.5%!
我国养老金替代率逐年下降:70%以上,下降至44%(2020年)。国际为70%-85%
中国养老体系“三支柱”:
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城乡),58、16%
第二支柱:年金制度(企业、职业),35.45%
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6.4%
养老服务需求:
普需: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家政代理
特需:学习教育、文体娱乐、发挥作用
刚需:失能专护、精神慰藉、权益维护
政府养老的三条支柱: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基本)、职业(企业)年金(补充)、个人养老金+商业养老保险(完善)
发展战略:养老到享老
在负储蓄阶段(无收入)的支出,由工作时(国家、企业、个人)的积累负担。自己的钱自己花,积累的多少对消费的影响。
退休生活时间的延长,对财富的要求。
从“养老”到“享老”的转变
商业养老保险:财富隔离
保险:最大的作用是防患于未然
商业保险:对未来的保护(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稳健的回报、双重的保障、财富的传承
第一层次:税收EEE(基本养老保险)模式,不交税
第二层次:企业年金职业年金EET模式,交时不交税,领取交税,低税
第三层次:个人养老和储蓄型养老保险,税优导向模式
养老资产的配置与规划
充足的流动性资产(一定的现金流、必备的年金险)、养老社区的入住权(地点选择、医养结合)、以房养老模式(正确的打开方式,大换小+适老化的改造)
货币和准货币(M2)供应量为281.46万亿元。2023.3.31
老龄化加剧利率下行
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对老人赡养比上升
政府用于坳人的财政支出增加
出khtk
世界上第一张生命周期表为现代年金险和寿险的出现奠定了深刻基础
2017年134号文
我们的年金为递延年金,第5年后才可领
社保可理解为不退款终身年金,身故即停止
女儿发现自己当时结婚没有给现金,但是明明用了一大笔钱时孩子的提问,1:钱从哪里出的?2:未来还会有么?
EEE模式是免税模式
EET领取时候要交税,延迟且是低税率
养老法律风险
一、意定监护
二、老年人婚恋
三、老年人财富传承
四、老年人权益保障
养老健康风险
1. 长寿时代与老年人健康
长寿时代的来临
人均预期寿命的不断提高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全文公布,规划介绍,2015年至2020年,人均预期寿命从76.34岁提高到77.93岁。规划提出,到2025年,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在2020年基础上继续提高1岁左右,展望2035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岁以上。
人均预期寿命延长的原因
基于目前的医学认知水平,寿命主要由五大因素决定:遗传差异、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医疗条件及社会化因素。
WHO在一份统计调查报告中指出,在影响健康寿命的各类因素中,生活方式(饮食、运动、生活习惯)占60%,遗传因素占15%,气候环境占7%,医疗条件占8%,社会化因素占10%,因此健康寿命60%取决于自己。
这一观点肯定了个人在健康寿命上的主观能动性,在国内外广为流传。但应同时看到,遗传、环境、医疗及社会等因素仍然有40%的影响,不可低估。
长寿取决于经济条件:香港—上海—北京
中国老年人口健康现状
1. 自评总体健康状况良好,健康良好大约87.25%,其中健康者54.64%,基本健康者32.61%;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者10.41%;生活不能自理者2.34%(约619万人);
2. 男性老年人健康状况优于女性老年人,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女性比例高于男性;生活不能自理女性比例高于男性;高龄女性失能风险明显较高;
3. 高龄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比例相对较高,80岁及以上比例明显更高。
4. 城镇老年人健康水平远高于乡村,经济发达地区老年人健康水平更高;
5. 有配偶老年人健康状况更好,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中44.8%为丧偶老年人;
6. 健康老年人经济独立性更好,生活不能自理或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老年人半数主要依靠家庭供养;
7. 与家庭成员同住老年人健康状况较好;
8. 养老机构在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照护方面有重要作用。
心理状态、个人行为、社会环境影响健康
心理症状影响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肿瘤的发病;
2016年北卡罗来纳大学社会学系研究发现:社交缺乏影响老年人高血压发病率;
社会融入度增加,使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降低13%,病情发展减缓54%。
长寿时代必然到来!你是否已经做好准备?
2. 个体老化下的主要疾病
长寿伴随的风险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数据,截止202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7亿,占总人口的18.7%。而我国老年人口的慢性病患病率为75.8%。
据统计,平均每个老年人患有3.1种疾病,并且所患疾病种类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在衰老的过程中,在多种慢性疾病的基础上,机体功能逐渐下降,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医学上称此为“老年综合征”。
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情况
男性超过45岁,女性超过55岁,具有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会增加。《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中显示,中国心血管疾病患者达3.3亿,在我国每5例因病死亡病例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
心脑血管疾病在中老年中发病率高达80%,位居第一!人类死亡原因中,心脑血管疾病占死亡总数的41%,位居第一!人类疾病中,心脑血管疾病的致残率高达50%,位居第一!
心脑血管疾病因素
不可控危险因素:是无法改变的因素,年龄、性别、种族、家族病史等。如果有家族心脑血管疾病史,或者一级亲属患有心脑血管疾病,那么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高。
可控危险因素:是可以通过改变行为来减少或控制的风险因素,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的人群,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但可以通过及时治疗加以控制;抽烟、缺乏运动、饮食不健康、肥胖等因素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可控危险因素。
对心脑血管疾病而言,预防非常重要,日常生活中注重健康饮食和定期锻炼;少吸烟少喝酒;管理好肥胖以及高血压、高胆固醇和糖尿病等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预防
防止栓塞:寒冷季节注意保暖,防止因受到寒冷刺激引起栓塞;高危患者积极抗栓治疗;
调整生活方式:规律作息、早睡早起、避免熬夜、保持良好心态、放松精神和情绪、避免精神紧张、焦虑;
调整饮食:合理调整饮食结构、低盐、低脂饮食、减少摄入动物内脏和动物脂肪、戒烟、戒酒、防止吸入二手烟;
加强运动:严格控制体重、散步、太极拳、广场舞等;
定期体检:早期发现潜在危险因素或疾病;
控制血压:血脂、血糖定期随访。
糖尿病发病情况
中国是全球糖尿病人数最多的国家,2023年7月14日糖尿病人数为1.14亿,预计到2025年7月14日将达到1.5亿左右;
青少年没有养成运动的良好习惯,步入成年、中年后,各种慢性病就会非常早的出现,糖尿病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糖尿病因素
1.饮酒:长期饮酒可导致铬和锌的缺乏,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2. 环境因素:进食过多、体力和活动减少造成肥胖,是造成2型糖尿病的重要因素;
3. 遗传因素:1型或者2型糖尿病都有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
糖尿病预防:提高对糖尿病的认知;增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控制糖类摄入;控制体重,避免肥胖;饮食规律,细嚼慢咽,多吃蔬菜,防止血糖在短时间内快速上升;戒除不良嗜好,戒烟忌酒。
阿尔兹海默症发病情况
阿尔兹海默病是老年期最常见的痴呆类型,占老年期痴呆的50%-70%;随着年龄增长,阿尔兹海默病患病率逐渐上升;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3%-7%,女性高于男性;85岁以上,每3-4位老年人中就有1位罹患阿尔兹海默病。认知水平倒退。
阿尔兹海默症因素
1. 基因突变与遗传:具有家族遗传性;
2.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熬夜、过度疲劳、用脑不足,使大脑休息不足,增大发病率;
3. 摄入外源性毒物:可能造成神经系统永久性损伤,导致阿尔兹海默症;
4. 外源性感染:神经炎症造成脑部神经损伤;
5. 年龄增大:神经退化,出现老年斑等,均能导致阿尔兹海默症;
6. 糖尿病。
控制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避免毒物摄入、避免外力损伤、控制糖尿病。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保证大脑休息,改善睡眠、勤用脑、增强免疫力。
恶性肿瘤发病情况
恶性肿瘤发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步增加;6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肿瘤高发人群,80岁左右达到发病高峰。2020年中国癌症新发病例数前十的癌症分别是:肺癌、结直肠癌、胃癌、乳腺癌、肝癌、食管癌、甲状腺癌、胰腺癌、前列腺癌、宫颈癌。这十种癌症占新发癌症数的78%。
到85岁,一个人患癌风险36%。40岁之后发病率快速提升。80岁达到高峰。
恶性肿瘤死亡情况
我国老年人恶性肿瘤死亡率排前五位: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年龄越大越易患肿瘤。
2020年中国癌症死亡人数300万,肺癌死亡人数遥遥领先,高达71万,占癌症死亡总数的23.8%。
2020年中国癌症死亡人数前十的癌症分别是:肺癌71万,肝癌39万,胃癌37万,食管癌30万,结直肠癌29万,胰腺癌12万,乳腺癌12万,神经系统癌症7万,白血病6万,宫颈癌6万,这十种癌症占癌症死亡总数的83%。
肿瘤的演进:正常、增生、腺瘤样增生、不典型重度增生、化生、原位癌。
肿瘤的危害:占位、不受调控、侵袭性生长、转移
恶性肿瘤因素
老年人是肿瘤的主要发病人群:机体的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协调机制失衡,代谢机能减退;免疫力功能下降,血液中T淋巴细胞减少;暴露于致癌因素的时间长,长期生活方式不好,大气污染、职业等因素累加。
老年肿瘤特点
1. 易患多发性恶性肿瘤:一个人同时或先后患不同组织、不同器官的原发癌,年龄越大,多发性恶性肿瘤的比例越高;
2. 无症状的潜伏肿瘤比较多:年龄越大,潜伏肿瘤越多,可能是肿瘤症状被其它老年性疾病所掩盖。如肺癌的咳、痰、喘的症状可能被老慢支、慢阻肺等疾病所掩盖,肠癌的便秘症可能被老年习惯性便秘所掩盖。
3. 肿瘤表现缺少特异性:衰弱、乏力、全身痛等,容易被当做一般衰老表现而被忽略。
4. 容易被误诊为其它疾病:骨肿瘤被误认为是老年退行性关节炎或风湿病;颅内肿瘤被误认为是老年人的中风。
常见癌症的危险信号:体表或浅表科处级的肿块逐渐增大,如乳腺、皮肤;出血、瘀斑、耳鸣、听力减退、鼻咽分泌物带血、吞咽食物时,胸骨后不适感乃至哽噎感;持续性消化异常,或食后腹部饱胀感;月经期外或绝经期后的不规则阴道流血,特别是接触性流血;大便潜血、便血、尿血、经久不愈的溃疡;黑痣、疣短期内增大,色泽加深,脱毛,痒,破溃等现象;原因不明的体重减轻。
对付肿瘤的杀手锏
癌症治疗的七大杀手锏:手术、化疗、放疗、栓塞、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质子重离子治疗。
癌症为什么难治?
疾病来源于5-10年间的细胞故障:转移、自身基因、自身细胞、发现晚
癌症的免疫治疗有希望将肿瘤变为慢性病、或者延长寿命。
2018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美国免疫学家詹姆斯.艾莉森、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
老年肿瘤预防: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合理饮食、心态平和;远离污染:装修环保、做饭时开抽油烟机、不吸烟、避免二手烟;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
疾病发生的维度-生活方式与细胞故障
疾病来源于5-10年间的细胞故障,守护健康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元素、碱基、DNA、氨基酸、蛋白、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糖基化、过氧化、自由基、碱基错配、DNA突变、炎症反应
3. 失能风险与养老照护
未来四十年中国老年人口健康变动趋势
老龄人口中高龄化现象逐渐凸显;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到达3580万,而2018年底时这一数据仅为2600万,两年间80岁以上高龄人口数上升了约50%。
根据联合国秘书处经济和数据实务部人口司的预测:20世纪中叶,80岁及以上老年人预计将超过1.15亿;高龄老年人生活依懒性较强,是失能高发阶段,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形成严峻挑战。
老年人病生存时间
人均寿命延长,但我们带病生存的日子也变长了!
人均预期寿命:指某年某地区新出生的婴儿预期存活的平均年数。
人均健康预期寿命:指人们能维持良好日常生活功能的年限。与人均预期寿命的最大不同在于,它是以丧失日常生活能力为终点,人均预期寿命则以死亡为终点。
中国有超过1.8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60岁及以上老年痴呆症患者约有1500余万,中国老年人带病生存时间已达9.1年,65岁以上多病共存的老人占比达到2/3.
中国老年人平均失能时长
在2019年5月,国家卫健委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达4400万。2023年4月15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卫生健康蓝皮书:中国卫生健康发展评价报告(2022)》提到,统计表面,我国老龄人口已达2.6亿,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达4700多万。北京大学的一项研究预测,2030年中国失能老人将超过7700万,他们平均要经历7.44年的失能期。
老年人的健康照护
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加强老年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等举措,力求完善老年健康支撑体系。
2021年全国老龄工作会议要求构建“预防、治疗、照护”三位一体的老年健康服务模式。
养老照护的常见方式
居家照护:老年人在自己的家中接受照护,可以雇佣护工或者由家人照料。
社区养老:老年人居住在专门的养老社区,享受社区提供的照护服务和设施。
护理院/养老院:老年人入住护理院或养老院,接受专业的医疗和护理服务。
日间照料:老年人白天在照料机构接受护理和社交活动,晚上返回家中。
专业护理服务:雇佣专业的护理人员提供定期的护理服务,包括医疗监测、药物管理等。
远程照护:通过技术手段,远程监测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并提供相应的照护服务。
4. 养老的健康风险管理
健康是最重要的资本
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提出了关于健康的观念:健康应看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资源,而不是生活的目标。健康不仅是个人素质的体现,也是享受其他一切财富的基石。
你知道吗?健康是一种资产;
你知道吗?每个人的健康资产都不均等。
老年人的健康风险
老年人的健康风险较高,主要包括:
1. 慢性病: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骨质疏松症等;
2. 营养不良: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容易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问题;
3. 心理问题:老年人容易出现孤独、失落、抑郁等心理问题;
4. 意外伤害: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容易出现摔倒、骨折等意外伤害。
5. 感染疾病:老年人由于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各种疾病,如肺炎、尿路感染等;
6. 药物滥用: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容易出现多种疾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但药物滥用会导致身体健康问题。
健康老化很重要
虽然从健康到疾病要经历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但急性传染病的过程可以很短,慢性病可以很长但却往往没有明显界限。面对健康这种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我们如何建立良好的健康管理手段,避免资产“流失”,保持良好状态呢?
养老首先需要重视健康管理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够帮助我们夯实基础。好的身体才是最大财富。
健康管理四大基石:适量运动:定时定量,强健体魄;合理膳食:金字塔结构,饮食平衡;心理平衡:乐观也是一种良药;戒烟限酒:远离风险因素。
自觉—自悟—自律
“早”字是健康管理的重要核心
健康中国首先是治疗的前移;前移就是预防,在亚健康的时候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早”字是健康管理的重要核心,就是体检。
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如基因检测,建立健康档案,在科学有效的指导下,深刻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掌握健康管理的知识,尽量不生病、少生病或者不生大病。
应对养老健康风险需要做好财务安排
行动理想结果(目标)
养老财务规划需应对失能风险
失能场景下最适合理财工具的五种属性:
强制性:收入中断大概率发生,钱多钱少必须留出预算。
便捷性:收入中断发生要么不能累,要么不能动,钱没人操作也能保值、取用。
平稳性:收入中断时间不可预知,发生时财富一定处于增值状态无波动。
安全性:收入中断时没力气打官司,没能力防小人。放钱的平台必须安全,领钱的人必须指定。
收益性:收入中断可能在人生最后阶段,长期放置的财产必须减少通胀的影响。
行动理想结果(目标)
“护卫好健康,规划好养老,自己不受罪,家庭不受累,减少医药费,有利全社会”
健康、品质、优雅、安乐
5.养老规划的影响因素
哪些因素会影响你的养老规划方案
影响退休规划的因素:家庭结构、预期寿命、退休年龄、其他因素。
退休养老规划的使用工具
退休基金的投资收益率
通货膨胀率
客户现有退休养老资产
6.养老金规划五部曲
养老规划五部曲
一.量化养老需求:期待的老年生活及资金需求(一共需要多少养老金)
二.现有财务资金整理:计算期初养老启动资金退休时的终值(拥有多少养老金)
三.养老金缺口计算(缺口=一共需要的-实际拥有的-其他收入来源)
四.制定并调整方案(根据差额缺口计算每月投资额)
五.选择适当的金融工具满足养老缺口
退休养老规划案例
张先生夫妇今年刚过35岁,他们俩打算55岁退休,预期寿命按85岁计算。在退休后的第一年,张先生夫妇估计两人需要10万元的生活费用,假设张先生夫妇退休后没有基本养老保险金,也没有企业年金等定期的收入,其退休费用只能靠退休前积累的退休基金进行生活。假设退休前的投资收益率为6%,退休后的投资收益率为3%,退休后的通货膨胀率为3%。张先生夫妇现在已有25万元的退休金,问如果采取定期定投的方式,每月还需投入多少钱才能实现理想的退休目标?
第一步,预测退休后的资金总需求:
1.估计可以活到85岁
2.退休后第一年即每年的生活费用为10万元
3.退休后的投资收益率为3%
4.退休后的通货膨胀率为3%
5.折算到55岁初的时候,退休资金共需
30年X10万=300万
备注:此处“投资收益率”和“通货膨胀率”相互抵消了,所以可以直接相乘。如使用计算器,具体操作如下:[下箭头],[CALL],[下箭头][Beg/End],1[下箭头][P/YR],30[N],100000[+/-][PMT],3-3=0[I/YR],0[FV],PV=3000000。
第二步,计算期初养老启动资金退休时的终值
目前25万元的退休启动资金至55岁时增值为:801784元。
[下箭头][CALL],1[下箭头][P/YR],20[N],250000[+/-][PV],6[I/YR],0[PMT],FV=801784。
第三步,计算退休基金缺口
退休基金缺口=3000000-801784=2198216元。
第四步,制定方案(根据差额缺口计算每月投资额)
1.退休基金缺口=3000000-801784=2198216元
2.退休前的投资收益率为6%
3.计算“定期定投”(即每月投资额)
[下箭头][CALL],12[下箭头][P/YR],20*12=240[N],6[I/YR],2198216[FV],0[PV],PMT=-4728。
第五步,选择合适的金融工具
所有金融产品都是在收益性、风险性、流动性三者之间寻求平衡,不同类别的产品追求的属性分配不同,不存在最好的金融产品,只有最适合的。
要根据客户的收益目标、风险承受能力及偏好、对于流动性的要求等综合考虑,必要时可以用不同产品做配置。
养老规划常用金融工具对比
公募基金:种类丰富,长期收益可观,但风险较大。(顶流基金经理连续两年亏成狗)
长期债券:收益适中,近年来信用风险频发。(地产债、国企债)
银行理财
收益一般,且期限较短,资管新规要求不能保本。
年金保险
收益适中,安全性高,唯一可以保本保收益产品,且能锁定长期收益。
思考一个小问题
备注:若张先生夫妇俩每月的节余没有这么多,没办法做到每个月那么多的定期定投,怎么办呢?
调整方案:1.推迟退休时间;2.降低退休目标;3.提高收入及储蓄率;4.提高投资回报率等。
案例:我还年轻,养老不是紧急的事,以后再说吧。。。
解决方案:想要在65岁退休时,有300万的养老金,应该怎么做?
方案一:从25岁开始准备,5%的组合收益率,每个月只要存1965.9元;
方案二:从35岁开始准备,5%的组合收益率,每个月只要存3604.65元;
方案三:从45岁开始准备,5%的组合收益率,每个月只要存7298.67元;
方案三:从55岁开始准备,5%的组合收益率,每个月只要存19319.65元;
3.不同客群的养老需求分析
养老规划客群画像及需求分析
养老规划客群画像:30-50岁之间(30-40岁之间最佳),中产阶级,风险偏好较低,有一定的投资经验。
优先动力:年龄逐渐增加,对自己/父母未来的经济状况感到担心,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成功因素:希望未来退休后有一份稳定的收入用来养老。
已知障碍:事业尚处于上升期,养老规划时间太长,短期内看不到成效。
决策标准:收益稳定和安全性好。
客户画像与观念引导
没有给自己进行养老规划的主要原因是“自己的身体很好,不需要”,其次是因为“距离养老很遥远,还没到年龄”。
30-39岁群体依靠理财产品者多,通过保险收益的比例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高收入人群的养老费用的来源“理财、存款、保险收益”比例均高于其他人群。
案例:企业家客户的需求分析
张先生是一家民营企业的创始人,经营一家外贸公司,充分享受到中国的人口红利及疫情以来国内产能带来的竞争优势,公司业绩欣欣向荣。作为创始人,张先生身价不菲,衣食无忧,虽然已年近不惑,却完全没有普通打工人对房价和养老的焦虑。如何针对张先生做需求分析。
经营风险:虽然近两年年外贸行业景气度较高,但目前全球已经从疫情中走出,产能恢复;相反国内由于在产业链上遭到打击,尤其是美国力主的“印太经济框架”,对中国供应链形成压制,不利于外贸行业发展。
税务风险:外贸行业过往受益于税务优惠以及税务稽查力度较小,带来的大量灰色收入,目前财政紧张,税务稽查收紧,面临灰色收入减少,甚至被严重处罚的风险。
债务风险:外贸公司老板和公司账户经常交替使用,个人和公司资产无法区分并隔离,若未来经营不善,欠下的债务可能需要老板本人来偿还,拖累家庭财务。
4.养老规划原理
养老规划概念
退休养老规划是个人理财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为了在将来拥有高品质的退休生活,而从现在开始进行的财富积累和资产规划。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个科学合理的退休养老规划的制定和执行,将会为人们幸福的晚年生活保驾护航。
养老规划原则:及早规划原则、弹性化原则、收益化原则、谨慎性原则。
5.养老规划的影响因素
6.养老金规划五部曲
养老需求与财务规划
1.国民养老难已成为全球性难题
体面的养老生活,需要准备多少钱?
张先生现年40岁,准备60岁退休,现家庭支出12万元,准备多少养老金够用呢?
现在的年支出12万元,以5%的通货膨胀率计算,20年后,每年需要?(318396元)假设生存到80岁,共需要?(10528068元)
七普数据显示,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愈发严峻
一个国家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即可认为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离“深度老龄化”的标准(14%)仅一步之遥。而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我国人均寿命快速上升,也导致人口老龄化在未来会不断加速。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预测,中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将在2060年达到峰值3.98亿,占比高达29.83%。
低出生率加速老龄化进程
(1)2022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
(2)全年出生人口956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41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3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
(3)随着第一次婴儿潮人群(出生于1962-1970年)的逐渐老去,从今年开始,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会显著上升,加速老龄化进程。
养老金替代率逐年下降
我国养老金替代率逐年下降。21世纪以来,虽然养老金水平连续上涨,由最初人均572元/月上升到3450元/月,但基本养老金替代率却一直下降,从70%以上的水平一直下跌至2020年的44%左右。与国际公认合理的养老金替代率70%~85%相比,我国养老金替代率明显偏低,距离满足体面养老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下降和老龄化的加剧,未来会继续下降。
养老保障三大支柱短板明显
中国的养老保障体系由“三支柱”构成,然而长期以来第一支柱独大,占比高达58.16%;第二支柱虽然占比达到35.45%,但覆盖率较低;第三支柱发展相对滞后,占比仅有6.40%,政策滞后、供给不足、覆盖面小,难以满足公众的养老保障需求。
2.养老需求类型及特征
根据深入调查、综合分析,我国现阶段老年人群体衣、食、住、行、医、娱、学等方面的养老服务需求,主要呈现“普需”“特需”“刚需”三大类型。
普需: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家政代理
特需:学习教育、文体娱乐、发挥作用
刚需:失能专护、精神慰藉、权益维护
3.不同客群的养老需求分析
4.养老规划原理
5.养老规划的影响因素
6.养老金规划五部曲
未来,养老,我们该怎么办?
出路:
1.居家养老
(1)以家庭为核心
(2)社区为依托
(3)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
2.加大政府责任
加大政府责任,提高政府投入,增加养老储备资金,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扶持养老服务行业等,在制度上、资金上、政策上加强政府养老
3.社会力量参与
政府加强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设施,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
4.加大商业养老
商业养老保险是对社保养老保险的一种补充形式。社保体系的养老保险是保障最低生活水平,商业养老保险是让你活的更好。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关系
社会保险
经营主体:政府
实施方式:强制
目的:只能满足社会成员生、老、病、死等方面较低层次的需要,即生存需要。
保障水平:最基本的医疗保障缴费:同年龄段,不分性别的按同一标准交费。
服务:基本无服务。
商业保险
经营主体:商业保险公司
实施方式:自愿
目的:可满足人们生活消费的各个层次的需要,保障水平可以相对提高。
保障水平:最大化的医疗保障。
缴费:按年龄、性别区分,体现人性化,且档次可以调整。
服务:专业化的服务人员和服务体系。
社会保险遵循“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提供最基本的保障;
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重要补充,对全民进行了全面、多层次、灵活多样的保障。
十四五规划中的养老对策
1.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政府养老的表述:三条支柱
第一支柱: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基本
第二支柱:职业(企业)年金——补充
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商业养老保险——完善
2.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发展战略
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由“养老”到“享老”
个人养老金的建立
1.养老金体系的评价指标
(1)覆盖面
(2)充足性,就是能否让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充足
(3)可持续性
2.人口老龄化趋势是当今世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最重要的一个趋势,全世界都告诉我们,单靠任何一个养老金支柱都是不稳定的。所以,个人养老金的建立是一个必然趋势。
3.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资金用于购买符合规定的银行理财、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运作安全、成熟稳定、标的规范、侧重长期保值的满足不同投资者偏好的金融产品,参加人可自主选择产品,还可以短期中期长期组合。
商业保险与养老
商业保险功能的再认识
1.对未来的保护
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应保尽保原则,健全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加快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加快落实社保转移接续、异地就医结算制度,规范社保基金管理,发展商业保险。
2.稳健的回报——缘于投资的方向
3.双重的保障——保险与投资的兼顾
4.财富的传承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税收模式
养老资产的配置与规划
1.充足的流动性资产
(1)一定的现金流
(2)必备的年金险
2.养老社区的入住权
(1)可以有地点上的选择
(2)关注医养结合
3.以房养老模式
正确的打开方式——大换小
保险帮助我们和谐的生活:老年幸福
1.生理上步入衰老阶段
饮食等方面的需求将会大大降低,健康保健和延年益寿等方面的消费需求将大大增加。
2.高龄化后的变化
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甚至失去自理能力,因此,对生活照料和护理服务的需求明显增长。
3.社会角色的转变
原有消费偏好转变高品质消费需求增加
4.精神消费时间成本降低
老年人对精神消费的需求会高于其他年龄人口
老龄化社会与养老——新时代背景下的养老新话题及应对之道
1.老龄化的界定与我国的现状
人口老龄化的含义:
(1)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
(2)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我国老年人口现状
2001到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
2021到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
2051到2100年是稳定的重度老龄化阶段
2030到2050年将是中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需要抚养的老年人口将占人口总数的40%-50%。
未富先老迹象显现,经济发展压力增强。
2.老龄化的影响与问题
从供需关系看,供给与需求严重不匹配
从需求看,消费结构已发生明显变化。
“住”“行”主导的消费结构向多样化、高端化和服务化需求结构转换
第一次,1978-1988,单车、手表、缝纫机(录像机)(小三件)
第二次,1990-2000,冰箱、彩电、洗衣机(中三件)
第三次,2001-2012,汽车、住房、计算机(大三件)
第四次,2013年开始,文化、康养、大数据正在成为新的消费热点
为什么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当下需求改革空间缩小,扩张政策效果递减。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新发展格局的解读
(1)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2)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
(3)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4)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
(5)走向共同富裕
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1)房子的属性与定位
居住和投资
住房商品化和“只住不炒”
20大的精神—租购并举
(2)新房地产税的特点
所有房屋;按照评估价值征税;累进税率
(3)老龄化加剧房地产市场的走弱
我国养老存在的问题
(1)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对老人赡养比上升
(2)生育政策导致家庭的代际人口结构呈“四二一”和“四二二”型。中国养老负担增大。
(3)人口老龄化使政府用于老人的财政支出增加,财政负担加重。
(4)“空巢老人”的出现,单纯将老人安置养老院,忽视精神赡养。
人口红利消失带来的挑战
传统家庭养老方式弱化
3.我国养老模式与养老对策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