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关养老规划师
0人加入学习
(0人评价)
CHPP养老规划师

涵盖了养老规划的诸多关键领域,包括老龄化社会、养老健康风险养老法律风险、养老金融工具等方面的知识

价格 ¥ 1680.00
该课程属于 CHPP养老规划师认证(在线班)
请加入后再学习

生活不能自理老人,45%为丧偶老人

 

[展开全文]

养老健康风险

1. 长寿时代与老年人健康

长寿时代的来临

人均预期寿命的不断提高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全文公布,规划介绍,2015年至2020年,人均预期寿命从76.34岁提高到77.93岁。规划提出,到2025年,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在2020年基础上继续提高1岁左右,展望2035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岁以上。

人均预期寿命延长的原因

基于目前的医学认知水平,寿命主要由五大因素决定:遗传差异、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医疗条件及社会化因素。

WHO在一份统计调查报告中指出,在影响健康寿命的各类因素中,生活方式(饮食、运动、生活习惯)占60%,遗传因素占15%,气候环境占7%,医疗条件占8%,社会化因素占10%,因此健康寿命60%取决于自己。

这一观点肯定了个人在健康寿命上的主观能动性,在国内外广为流传。但应同时看到,遗传、环境、医疗及社会等因素仍然有40%的影响,不可低估。

长寿取决于经济条件:香港—上海—北京

中国老年人口健康现状

1. 自评总体健康状况良好,健康良好大约87.25%,其中健康者54.64%,基本健康者32.61%;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者10.41%;生活不能自理者2.34%(约619万人);

2. 男性老年人健康状况优于女性老年人,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女性比例高于男性;生活不能自理女性比例高于男性;高龄女性失能风险明显较高;

3. 高龄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比例相对较高,80岁及以上比例明显更高。

4. 城镇老年人健康水平远高于乡村,经济发达地区老年人健康水平更高;

5. 有配偶老年人健康状况更好,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中44.8%为丧偶老年人;

6. 健康老年人经济独立性更好,生活不能自理或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老年人半数主要依靠家庭供养;

7. 与家庭成员同住老年人健康状况较好;

8. 养老机构在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照护方面有重要作用。

心理状态、个人行为、社会环境影响健康

心理症状影响心血管疾病、高血压、肿瘤的发病;

2016年北卡罗来纳大学社会学系研究发现:社交缺乏影响老年人高血压发病率;

社会融入度增加,使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降低13%,病情发展减缓54%。

长寿时代必然到来!你是否已经做好准备?

2. 个体老化下的主要疾病

长寿伴随的风险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数据,截止202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7亿,占总人口的18.7%。而我国老年人口的慢性病患病率为75.8%。

据统计,平均每个老年人患有3.1种疾病,并且所患疾病种类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在衰老的过程中,在多种慢性疾病的基础上,机体功能逐渐下降,直接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医学上称此为“老年综合征”。

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情况

男性超过45岁,女性超过55岁,具有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会增加。《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中显示,中国心血管疾病患者达3.3亿,在我国每5例因病死亡病例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

心脑血管疾病在中老年中发病率高达80%,位居第一!人类死亡原因中,心脑血管疾病占死亡总数的41%,位居第一!人类疾病中,心脑血管疾病的致残率高达50%,位居第一!

心脑血管疾病因素

不可控危险因素:是无法改变的因素,年龄、性别、种族、家族病史等。如果有家族心脑血管疾病史,或者一级亲属患有心脑血管疾病,那么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高。

可控危险因素:是可以通过改变行为来减少或控制的风险因素,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的人群,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但可以通过及时治疗加以控制;抽烟、缺乏运动、饮食不健康、肥胖等因素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可控危险因素。

对心脑血管疾病而言,预防非常重要,日常生活中注重健康饮食和定期锻炼;少吸烟少喝酒;管理好肥胖以及高血压、高胆固醇和糖尿病等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预防

防止栓塞:寒冷季节注意保暖,防止因受到寒冷刺激引起栓塞;高危患者积极抗栓治疗;

调整生活方式:规律作息、早睡早起、避免熬夜、保持良好心态、放松精神和情绪、避免精神紧张、焦虑;

调整饮食:合理调整饮食结构、低盐、低脂饮食、减少摄入动物内脏和动物脂肪、戒烟、戒酒、防止吸入二手烟;

加强运动:严格控制体重、散步、太极拳、广场舞等;

定期体检:早期发现潜在危险因素或疾病;

控制血压:血脂、血糖定期随访。

糖尿病发病情况

中国是全球糖尿病人数最多的国家,2023年7月14日糖尿病人数为1.14亿,预计到2025年7月14日将达到1.5亿左右;

青少年没有养成运动的良好习惯,步入成年、中年后,各种慢性病就会非常早的出现,糖尿病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糖尿病因素

1.饮酒:长期饮酒可导致铬和锌的缺乏,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2. 环境因素:进食过多、体力和活动减少造成肥胖,是造成2型糖尿病的重要因素;

3. 遗传因素:1型或者2型糖尿病都有明显的遗传异质性,糖尿病存在家族发病倾向。

糖尿病预防:提高对糖尿病的认知;增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控制糖类摄入;控制体重,避免肥胖;饮食规律,细嚼慢咽,多吃蔬菜,防止血糖在短时间内快速上升;戒除不良嗜好,戒烟忌酒。

阿尔兹海默症发病情况

阿尔兹海默病是老年期最常见的痴呆类型,占老年期痴呆的50%-70%;随着年龄增长,阿尔兹海默病患病率逐渐上升;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3%-7%,女性高于男性;85岁以上,每3-4位老年人中就有1位罹患阿尔兹海默病。认知水平倒退。

阿尔兹海默症因素

1. 基因突变与遗传:具有家族遗传性;

2.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熬夜、过度疲劳、用脑不足,使大脑休息不足,增大发病率;

3. 摄入外源性毒物:可能造成神经系统永久性损伤,导致阿尔兹海默症;

4. 外源性感染:神经炎症造成脑部神经损伤;

5. 年龄增大:神经退化,出现老年斑等,均能导致阿尔兹海默症;

6. 糖尿病。

控制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避免毒物摄入、避免外力损伤、控制糖尿病。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保证大脑休息,改善睡眠、勤用脑、增强免疫力。

恶性肿瘤发病情况

恶性肿瘤发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步增加;6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肿瘤高发人群,80岁左右达到发病高峰。2020年中国癌症新发病例数前十的癌症分别是:肺癌、结直肠癌、胃癌、乳腺癌、肝癌、食管癌、甲状腺癌、胰腺癌、前列腺癌、宫颈癌。这十种癌症占新发癌症数的78%。

到85岁,一个人患癌风险36%。40岁之后发病率快速提升。80岁达到高峰。

恶性肿瘤死亡情况

我国老年人恶性肿瘤死亡率排前五位: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年龄越大越易患肿瘤。

2020年中国癌症死亡人数300万,肺癌死亡人数遥遥领先,高达71万,占癌症死亡总数的23.8%。

2020年中国癌症死亡人数前十的癌症分别是:肺癌71万,肝癌39万,胃癌37万,食管癌30万,结直肠癌29万,胰腺癌12万,乳腺癌12万,神经系统癌症7万,白血病6万,宫颈癌6万,这十种癌症占癌症死亡总数的83%。

肿瘤的演进:正常、增生、腺瘤样增生、不典型重度增生、化生、原位癌。

肿瘤的危害:占位、不受调控、侵袭性生长、转移

恶性肿瘤因素

老年人是肿瘤的主要发病人群:机体的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协调机制失衡,代谢机能减退;免疫力功能下降,血液中T淋巴细胞减少;暴露于致癌因素的时间长,长期生活方式不好,大气污染、职业等因素累加。

老年肿瘤特点

1. 易患多发性恶性肿瘤:一个人同时或先后患不同组织、不同器官的原发癌,年龄越大,多发性恶性肿瘤的比例越高;

2. 无症状的潜伏肿瘤比较多:年龄越大,潜伏肿瘤越多,可能是肿瘤症状被其它老年性疾病所掩盖。如肺癌的咳、痰、喘的症状可能被老慢支、慢阻肺等疾病所掩盖,肠癌的便秘症可能被老年习惯性便秘所掩盖。

3. 肿瘤表现缺少特异性:衰弱、乏力、全身痛等,容易被当做一般衰老表现而被忽略。

4. 容易被误诊为其它疾病:骨肿瘤被误认为是老年退行性关节炎或风湿病;颅内肿瘤被误认为是老年人的中风。

常见癌症的危险信号:体表或浅表科处级的肿块逐渐增大,如乳腺、皮肤;出血、瘀斑、耳鸣、听力减退、鼻咽分泌物带血、吞咽食物时,胸骨后不适感乃至哽噎感;持续性消化异常,或食后腹部饱胀感;月经期外或绝经期后的不规则阴道流血,特别是接触性流血;大便潜血、便血、尿血、经久不愈的溃疡;黑痣、疣短期内增大,色泽加深,脱毛,痒,破溃等现象;原因不明的体重减轻。

对付肿瘤的杀手锏

癌症治疗的七大杀手锏:手术、化疗、放疗、栓塞、靶向治疗、免疫治疗、质子重离子治疗。

癌症为什么难治?

疾病来源于5-10年间的细胞故障:转移、自身基因、自身细胞、发现晚

癌症的免疫治疗有希望将肿瘤变为慢性病、或者延长寿命。

2018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美国免疫学家詹姆斯.艾莉森、日本免疫学家本庶佑

老年肿瘤预防: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合理饮食、心态平和;远离污染:装修环保、做饭时开抽油烟机、不吸烟、避免二手烟;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

疾病发生的维度-生活方式与细胞故障

疾病来源于5-10年间的细胞故障,守护健康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元素、碱基、DNA、氨基酸、蛋白、细胞、组织、器官、系统

糖基化、过氧化、自由基、碱基错配、DNA突变、炎症反应

3. 失能风险与养老照护

未来四十年中国老年人口健康变动趋势

老龄人口中高龄化现象逐渐凸显;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到达3580万,而2018年底时这一数据仅为2600万,两年间80岁以上高龄人口数上升了约50%。

根据联合国秘书处经济和数据实务部人口司的预测:20世纪中叶,80岁及以上老年人预计将超过1.15亿;高龄老年人生活依懒性较强,是失能高发阶段,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形成严峻挑战。

老年人病生存时间

人均寿命延长,但我们带病生存的日子也变长了!

人均预期寿命:指某年某地区新出生的婴儿预期存活的平均年数。

人均健康预期寿命:指人们能维持良好日常生活功能的年限。与人均预期寿命的最大不同在于,它是以丧失日常生活能力为终点,人均预期寿命则以死亡为终点。

中国有超过1.8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60岁及以上老年痴呆症患者约有1500余万,中国老年人带病生存时间已达9.1年,65岁以上多病共存的老人占比达到2/3.

中国老年人平均失能时长

在2019年5月,国家卫健委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达4400万。2023年4月15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卫生健康蓝皮书:中国卫生健康发展评价报告(2022)》提到,统计表面,我国老龄人口已达2.6亿,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达4700多万。北京大学的一项研究预测,2030年中国失能老人将超过7700万,他们平均要经历7.44年的失能期。

老年人的健康照护

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加强老年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等举措,力求完善老年健康支撑体系。

2021年全国老龄工作会议要求构建“预防、治疗、照护”三位一体的老年健康服务模式。

养老照护的常见方式

居家照护:老年人在自己的家中接受照护,可以雇佣护工或者由家人照料。

社区养老:老年人居住在专门的养老社区,享受社区提供的照护服务和设施。

护理院/养老院:老年人入住护理院或养老院,接受专业的医疗和护理服务。

日间照料:老年人白天在照料机构接受护理和社交活动,晚上返回家中。

专业护理服务:雇佣专业的护理人员提供定期的护理服务,包括医疗监测、药物管理等。

远程照护:通过技术手段,远程监测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并提供相应的照护服务。

4. 养老的健康风险管理

健康是最重要的资本

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提出了关于健康的观念:健康应看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资源,而不是生活的目标。健康不仅是个人素质的体现,也是享受其他一切财富的基石。

你知道吗?健康是一种资产;

你知道吗?每个人的健康资产都不均等。

老年人的健康风险

老年人的健康风险较高,主要包括:

1. 慢性病: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骨质疏松症等;

2. 营养不良: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容易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问题;

3. 心理问题:老年人容易出现孤独、失落、抑郁等心理问题;

4. 意外伤害: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容易出现摔倒、骨折等意外伤害。

5. 感染疾病:老年人由于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各种疾病,如肺炎、尿路感染等;

6. 药物滥用: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容易出现多种疾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但药物滥用会导致身体健康问题。

健康老化很重要

虽然从健康到疾病要经历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但急性传染病的过程可以很短,慢性病可以很长但却往往没有明显界限。面对健康这种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我们如何建立良好的健康管理手段,避免资产“流失”,保持良好状态呢?

养老首先需要重视健康管理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能够帮助我们夯实基础。好的身体才是最大财富。

健康管理四大基石:适量运动:定时定量,强健体魄;合理膳食:金字塔结构,饮食平衡;心理平衡:乐观也是一种良药;戒烟限酒:远离风险因素。

自觉—自悟—自律

“早”字是健康管理的重要核心

健康中国首先是治疗的前移;前移就是预防,在亚健康的时候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早”字是健康管理的重要核心,就是体检。

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如基因检测,建立健康档案,在科学有效的指导下,深刻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掌握健康管理的知识,尽量不生病、少生病或者不生大病。

应对养老健康风险需要做好财务安排

行动理想结果(目标)

养老财务规划需应对失能风险

失能场景下最适合理财工具的五种属性:

强制性:收入中断大概率发生,钱多钱少必须留出预算。

便捷性:收入中断发生要么不能累,要么不能动,钱没人操作也能保值、取用。

平稳性:收入中断时间不可预知,发生时财富一定处于增值状态无波动。

安全性:收入中断时没力气打官司,没能力防小人。放钱的平台必须安全,领钱的人必须指定。

收益性:收入中断可能在人生最后阶段,长期放置的财产必须减少通胀的影响。

行动理想结果(目标)

“护卫好健康,规划好养老,自己不受罪,家庭不受累,减少医药费,有利全社会”

健康、品质、优雅、安乐

 

[展开全文]